1)第七百八十一章 集体农庄构想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模式,李孟羲不可谓不熟悉,集体化生产有着单独劳作所不具有的优势,相比普通的劳作模式,集体制无疑组织度更高,更能把人力调动起来。

  以巨鹿现状,为助力均田政策尽可能的消灭阻力,乡间之一切宗族秩序被拆的七零八落了,正因人员拆的太散,反不利耕作了。

  事到临头,集体制恰好能一改巨鹿生产模式的弊端。

  毫无疑问,集体制有其优点的,集体制的高组织度之下,很利于进行一些大规模生产建设活动,比如挖河造渠之类的。

  在后世,在某个特殊时期之后,虽说集体制在后期僵化的不得不改,最终这一制度消失在了长河之中。但不得不提,在集体化结束几十年后,那个留下的众多水利工程和建设设施,在几十年以后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
  就比如李孟羲的老家,老家小小一个村里,西边有大堰,村中有水塔,村中更有大湖数个,这些全是当时集体化时代祖辈的一锄头一锄头人抬肩扛给修出来的。

  在小时候,每到夏天暴雨涨水的时候,河水漫过坝,有很多鱼冲到了坝下边的小河沟里。

  小时候只觉得捡鱼开心,而今想来,那一个巨大的堰坑,不知能蓄多少水,堰坑里的水不仅方便村里用水,还能养鱼,到暴雨时节,堰坑还能蓄水,每村都有这么一个大堰坑,村村的堰坑相连,众多的堰坑加起来,能大大的控制水情。

  堰坑的作用跟水库一样,涝时能大量蓄水,到旱时从水闸那里把水泥板搬开,再把水放出来,真正可以做到岁无饥馑之忧。

  想想,不管是自己村里,还是邻近村里,农村里每个村里都有那么巨大的一个水利设施,很是惊人。

  修建水利的浩大的工程量和漫长的工期,要是没有高的组织度,是完全无法完成了。

  要问,巨鹿有必要大行工程吗,这当然有必要。

  俗话说,磨刀不误砍柴工,在靠天吃饭的时代,有良好水利的土地,跟没有良好水利的土地,收成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
  既要大兴水利,必然需要高的组织度,没有高组织度的架构,像古时劳役让百姓们农闲时去挖沟清淤之类,此种方法虽也能修水利,但是效率太低下。

  【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,!真特么好用,开车、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,这里可以下载】

  集体化有很多大优势,可缺点可是不少,如后世,集体化前期还行,到后来逐步僵化之后,反干扰了生产力发展。

  李孟羲衡量许久,他觉得,可以以无害的方式实行集体化。

  无害集体化的关键在于,众所周知,集体化后期会崩坏,关键就在,这个【后期】。

  也就是说,集体化前期是没大问题了。

  有一个故事,据说当时圆珠笔发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