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百八十一章 集体农庄构想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时候,有一个技术问题一直没办法解决,当时受限于工艺,圆珠笔笔芯的钢珠在滑动十万次之后很容易损坏,科学家们一直想设法提高钢珠的使用寿命,却迟迟难有突破。

  这时,一个商人把问题解决了,既然笔芯写到十万次就要坏,那干脆减少油墨量,让笔芯在达到十万次之前就用完油墨不就行了。

  李孟羲从圆珠笔芯制造工艺这里,找到了解决集体制后期崩坏的方法了。

  方法就是,在僵化之前,立刻停掉。反正,在集体化的前三两年,集体化的正面作用是大于负面作用的。

  李孟羲是打算白嫖三五年的组织度和生产力,有三五年时间,足以修出大量的水利工程了。

  白嫖了一波水利工程之后,在集体化模式出大问题之前,立刻回归普通模式。

  后世的集体制度在摸索中前行,摸索过程中难免走了一些错路,比如大炼钢铁,比如虚报产量之类的事。

  但李孟羲作为后来人,前人所走的错路,加以避免,能让状况好的多。

  再者,后世的集体化制度崩坏的原因很复杂,并不完全是制度本身的问题,还有复杂的外部原因,而今汉末,李孟羲只需让百姓吃饱饭就行,没有发展工业的需要,也不需要在外部的生存压力下赶苏超美,也没有复杂的政治因素干扰,可以说,要在汉末施行集体化,很可能不仅仅能持续三五年,更有可能持续十年二十年都不会出大问题。

  十年二十年高组织度的人力,能建多好大型工程,想想都恐怖。

  认真想来,集体化制度可能不尽善尽美,可能有缺陷,可再怎么有缺陷,那也远超封建时代的生产模式。

  二战时期,前苏联跟德国鏖战,大量男丁到战场上打仗去了,剩下的体力薄弱的妇人不得不负担起沉重的生产活动,最早的集体制便在此种环境下应运而生。

  施行了集体制度之后,的确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,的确使得苏联的粮食产量大增。

  而今汉末,世道不稳,要问是不是战时,当然是战时,此时不是战时,不久之后也会变成战时。

  到战乱四起之时,大量男丁要出去打仗去,劳作的劳力自然骤降,生产力自然大受影响,此时,用集体劳作的方式弥补生产力上的不足,当大大抵消劳力不足带来的影响。

  集体制度除能提高生产力,除了有助大工程,除了有助劳作以外,还有另一个巨大价值。和寻常的小农小户生产方式相比,集体制度下,百姓组织度非常之高。

  就如明朝之时,戚继光将军路过浙江,看到乌泱泱几千个矿工在打架,大为震撼。

  相比农业,采矿行业是需要协作的行业,因此在平日劳作当中,矿工们就习惯了相互配合,这就使得习惯协作的矿工们组织度更高,比农民更容易适应军事训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