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豆的战略之需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巨鹿境内的田地里,到处都是忙碌着收获的人。

  这是巨鹿第二个收获季,和三个月前的夏收相比,这一季最明显的变化是,劳作方式变了。

  之前夏收之时,百姓们多还是各收各的,在这一轮秋收,百姓们以二十人左右为一组统力协作,地里有负责收割的人,地头有负责抱秧装车的,拉车的有人,打豆荚的也有人。

  和各自忙碌的劳作方式相比,统力协作的方式明显效率更高了,因为,不管在哪一个劳动环节,若是一个人劳作,这一个人得一连割好几天,腰都要累弯了,而多人协作分工,某人割了两天之后,可以去抱秧,可以去拉车,还可以去剥豆,不同的劳动方式劳累度不同,劳累的部位也不同。

  一个人劳作,忙的不得歇息,多人统力,可以劳逸结合。

  还有,就说拉车这一件事,两种拉车方法,一种是,两个人,每个人都拉着一辆车去运送豆秧,单人拉一车,要么装的太满,拉着费力,走的慢腾腾的,要么装个半满,背功背路。

  而要是两人拉一车,其效率比两人各拉一车的拉车方式,比两人单拉高了一截。

  这其中,还有工具成本的问题。

  一个人单干,一个人收十亩地,收这十亩地,镰刀,锄头,叉子,车,一个都少不了,少一样就极大影响效率。

  三个人收三十亩地,一人在地里割,一手装车运送,一人在家里剥豆,三个人需要的工具跟一个人需要的工具,是一样多的。

  现代文明中,鼓励坐地铁坐公交车,可大大节省能源消耗。

  于集体化作业当中,也是如此,单人的劳作模式,每个人都需要一辆车,而集体作业,五个人有一辆车,乃至十个人有一辆车都完全够用了。

  这其中,节省了巨量的劳作工具。

  李孟羲都可能没意识到,要不是他用了集体化的方法,现在各处所需农具的得增加数倍之多。

  秋收开始了一段时间之后,田里的豆子渐已收获,百姓们又难免想到了粮食收缴这件大事。

  这一回,百姓们长了心眼,他们生怕官府再叫搬迁,生怕官府再把粮食都给拿走,为做防备,有许多百姓偷偷把粮藏到隐蔽处,准备待日后取回。

  百姓们判断失误了,官府这一回不打算搬迁了。

  不久后,征粮令下来了,这回征的粮食是,每亩地,征豆两斗四升。

  这跟李孟羲规定的不一样,李孟羲规定的是四十斤,官员们决定执行的却是二斗四升,此中,是李孟羲常识上的不足。

  收粮不能按重量收的,因为一旦按重量收,就开始有人往粮食里洒水,掺灰,掺沙子,十斤粮食掺半斤水轻轻松松能做到。

  用容积来衡量粮食就不怕掺杂了。一个瓶子,里边装满石头,还能再装进去豆子,还能再装进去一些沙子,最后,还能装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