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八百八十一章 天时与粮种选择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夏粮已收,粮食也分配完毕,多余的粮食也已归仓,下一季该种什么,这是大值得讨论的问题。

  李孟羲不怎么通晓农事,他以为能从别人口中问出究竟,结果别人通晓农事归通晓农事,别人知道庄稼的种类,知道耕作的每一个细节,可问到最关键的地方,问到底是种哪一种作物最好,众人所答不一,有人答说种黍子好,有人说种麦好,还有人说种豆好,答桉多是集中在这三者之中。

  豆科植物,可以固氮肥地,这个知道。

  但,主粮的黍子和麦,说哪个好的人都有,可总归,有一个产出最高的吧。

  众人意见不一,李孟羲就只能自己来判断。

  种地受天时影响极大,最近几年,气温渐冷,在往后很长时间气温会越来越冷,气温低,那自然是对气温和阳光依赖大的作物,减产更多。

  对气温依赖大的作物,又是什么?反过来想,气温高,阳光充足的地方,主要作物是什么?

  炎热的南方,主粮毫无疑问是水稻。

  由此判断,水稻对阳光和气温依赖更高,气温变低,水稻减产更为严重。

  这是判断其一。

  其二,似乎麦科植物,这玩意儿比较耐寒,判断理由是,青藏高原的那么冷的地方,能有青稞生长,青稞也是小麦的一种,既然属同种植物,那说明大可能其习性类似。青稞耐寒,小麦大概也会耐寒。

  还有,农谚说,【冬天麦盖三层被,来年枕着馒头睡】,麦子可以过冬的,没听过水稻过冬的说法。

  黍子,俗称小米,既然黍子也是米,假设命名法没错的话,假设黍子也是稻类,那黍子跟水稻性能应该接近,也就是,气温下降,黍子减产比麦子严重。

  有此判断之后,李孟羲决议,下一季,种麦子。

  料想,普通的农人有几个能察觉到天时的变化,有几个能完全洞悉气候与作物的关系,农人种地经验丰富,可经验,并不全对,经验还会带来经验惯性。

  虽已经决定要种麦子,但出于谨慎,李孟羲特意详细问了黍子和麦子的习性差别,农人们答说,黍子长的快,但不耐旱,要是地好水足,种黍子更好。

  一听如此,李孟羲想到,水稻也是长的快,也是不耐旱,这就又一次左证了黍子跟水稻大可能是同类作物。

  至于说,农人们说种黍子更好,李孟羲觉得农人们可能有其他考量,比如黍子好吃,比如黍子没有麸皮,直接可以煮粥吃,而麦子还得磨了才能吃。

  黍子高在性价比,并不是真的产量有优势。

  黍子有加工简单这一点重大优势,但是如果磨坊足够便利,麦子加工成本降下来,黍子的加工优势就荡然无存了。

  综合考虑了种种,下一季的种植,全境种麦,不得再种黍子。

  种麦是收获产量最高的选择。

  主粮的问题讨论完,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