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六百八十九章 试制钢弩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是远无法把钢弩拉开的,于是他去找关羽帮忙。

  彼时的关羽,因军营新挪到了北城,关羽在整顿军纪,到处找人训人。

  李孟羲找到关羽,说做了架弩具,让关羽帮着拉开试试。

  关羽接弩一看,一眼就瞅出弩具的奇怪之处,寻常弩具的弩臂都是木头的,可这一架简陋的弩具,臂是直愣愣的一根铁条。

  关羽不由看了李孟羲一眼,关羽寻思,这一拉下去,铁不得弯了?

  带着深深的不理解,关羽把弩靠着腿放着,踩着弩前边的踏环,弯起腰,双手拽着粗实的牛筋弦,双臂稳稳发力。

  李孟羲瞪大眼睛瞅着,他瞅见,本来笔直的钢条在关羽拉动之下咯吱吱作响,缓缓弯曲起来。

  就在李孟羲以为钢条将要彻底拉开之时,不想咯嘣一声,钢条应声断了。

  俗话说,断弓打死马,弓弩臂断了力道很吓人的,结果钢条断了,不过是弹了一下撞到了地上而已,从这里足可看出,钢弩要是崩断了,是打不死马的,钢弩的弹力太差劲了。

  关羽弯腰把两段断掉的微弯的铁片捡了起来,他看了铁片,跟李孟羲抱怨,“太费劲儿,拉着手疼。”

  也是牛的,铁匠们都没法开弩,关羽徒手把钢弩拉断了。

  钢弩第一次制作,失败了,李孟羲心里有所准备。

  他回想钢材开弩时的情景,钢条还没怎么拉弯呢,结果就断了。

  微微的一个弯度,弯度还没半个指头长,怎么能放弩箭。

  再有,一个关键的问题,出在钢条上,钢条太坚硬了。

  这时李孟羲意识到,刀剑对硬度和韧性的追求跟弩对硬度和韧性的追求是不一样的。

  匠人按刀剑的淬火工艺去处理钢条,结果就是,钢条不能作为弩臂使用。

  李孟羲明白了过来,已经有了灌钢法,钢已不成问题,关键是淬火工艺,需要用特殊的淬火工艺造出韧性恰好合适的钢条。

  而这个【恰好合适的韧性】,便就是最大难度。

  李孟羲既不知钢弩的韧性多大合适,也不知该如何通过热处理达成这个合适韧性,再有,之所以要做钢弩,是为了以最短时间制作一批弩具,好为年后可能的战事做准备,是无奈的临时应急之物,所以,钢弩得能大量生产才行。

  而要是撞运气,铁匠们做了一二十根钢条,这其中才恰好能有一根是弹性十足的,能用来做弩臂,但是这个碰运气的方法,显然不能大量生产的,且成本极高,违背了初衷。

  在刀剑锻造处,淬火技术极依赖于匠人的经验,而钢弩需要与刀剑不同的淬火处理,这样铁匠们所经年累月积累的经验也用不上了。

  问题一下变得麻烦起来了,经验需要长时间摸索和积累才行,而军中现状,恰是没时间去供匠人们积累。

  这让李孟羲意识到,要么钢弩不做了,要么就撇开经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