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五百八十六章 后人观古水之谬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斥候所寻找到的水脉,在离巨鹿城超过二十里外一条大河处。

  到达目的地,一条大河蜿蜒大地之上,李孟羲走到河岸边,看着蜿蜒深阔的大河,他感慨一句,“这河真大啊。”

  一句话说的很没见识。

  边上,关羽不由的转头看了看李孟羲,再去看李孟羲口中所谓的大河。

  眼前的河流并不宽阔,而且因为天旱的缘故,河里水位锐减,半个河床都干涸了,只留中间窄窄的水流有气无力的流淌着。

  这么个小河,算得什么大河。

  细究起来,是李孟羲与关羽两人认知的偏差。

  李孟羲所熟知的河流,是家乡村子周遭的河流,那般河流,一个破瓦从这岸丢到那岸,打不出十个旋来,就这样的河,中心水深的能没过人,已经算是大河了。

  因而,李孟羲见到河道宽的估计能打五十个旋的河,直接就觉得是超大的河了。

  两千年沧海桑田,环境变化太大了。

  汉代水资源远比后世充足的,后世连黄河都断流了好多次,放在汉时,黄河长江可是十足天险,水量充沛至极。

  还有,据说古代洞庭有八百里广阔,后世屡代围湖造田,湖泊面积减少了八成多。

  后人观古水,谬如刻舟求剑。

  此中暴露出李孟羲一个严重的常识问题,一提到河,李孟羲第一反应,是九成能游过去甚至能趟过去的河,是普遍因为水资源贵乏且被水库截住了水变得平缓无比的河流。

  而关羽这个汉末土着,对水是另外的感官,提到河,关羽的第一反应是,水域广阔,烟波浩渺,隔绝难渡堪称险阻。

  这一点常识上的差异,于实战中会造成严重误判。

  听斥候汇报前有小河,李孟羲一听小河,便派人扛几个竹排过去搭浮桥去。

  结果,半天未能通行。

  到前边一看,说是小河,河流宽十几响宽,水流湍急的不行,这喵的叫小河?

  放汉末,就是小河啊,可放后世,就是大河了。

  有日斥候又汇报,前有湖。

  李某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副画面会是各种风景区,游船铺满了湖面,湖水又脏又绿,满是水藻。

  对湖泊的常识印象如此,李某人会觉得,湖泊的话,水域有点大,得派船过去。

  结果,实际情况会是,何止是有点大,又何止湖面会满是水藻,而是芦苇荡遮天蔽日的八百里洞庭,八百里水泊梁山。

  船派过去,直接船队迷失在芦苇荡中,全军覆没。

  不熟汉代风土的李孟羲在判断上失准。

  这个问题对关羽而言不存在。

  只要提到湖,关羽所想的肯定就是八百里水泊浩渺,乃芦草丛生的险地,哪怕无有芦草丛生,秋冬时水上会起大雾,在雾中行船跟进入了鬼域一样,一不留神就迷路。

  一条水流并不充沛的河而已,李孟羲惊叹河大,关羽嫌弃一泡尿下去都比这河大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