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百四十一章 战地医护队与医用胶布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自战后归来一直不见关羽,李孟羲想跟关羽讨教下无锋鸣镝的用法都找不到人。

  但当李孟羲拿着不多的十几只鸡蛋送去伤兵营的时候,意外看到关羽也在。

  “关将军也在。”李孟羲笑着跟关羽打招呼。

  鸡蛋放在田卜的车上,李孟羲和关羽附近找了地儿准备聊聊。

  “羲儿,此战我麾下骑兵,死四人,伤九人。

  有一人枪刃入腹,血流不止,战后等抬十几里还未回营,半路已流血至死。”关羽看着李孟羲,郑重道,“再出战,军医应当跟着一起走。”

  “奥!”李孟羲点了点头,“确是如此,此中疏忽也,军中有军医还不够,应立战地医护队。”

  关羽的话倒提醒李孟羲了,虽说军中医疗力量在逐步增强,可后方战地医院归后方,有时领战兵和后方大部开外出十几里作战,万一有谁有什么严重外伤,十几里抬回来,流血也流死了。

  就拿此次来说,李孟羲回忆了一下才想起,好像此次去和黄巾作战,不说带军医了,连担架都没带。

  没带担架,关羽麾下的伤兵是怎么抬回来了,难道是一人拎腿一人抱头像抬尸体一样抬回来的吗。

  如果是这样,说不定伤兵的死,就是因为抬法不对,让伤口更撕裂,加速了失血而造成的死亡。说不定,如果有担架抬着,不会容易牵动伤口,就不会死。

  李孟羲给随作战队伍随行的军医命名为战地医护队,名字虽拗口,关羽倒是能完全理解意思。

  随作战部队同行的军医,其面临最多的情况,是处理紧急外伤,而不是其他,比如紧急止血,紧急缝合伤口,拔个箭头之类的,而不会是治什么头疼脑热。

  所以,李孟羲结合前世见识和义军中现在实际环境,又和关羽讨论了一番,他制定出了初步的战地医护制度。

  “【战地医护队】指随作战队随行之军医队。

  战兵出战,带兵甲箭支,而医护队携行之具,为烈酒,为绷带,为缝合所用之羊肠线,缝针,为隔绝战场扬尘之帐篷,为担架。故,医护队进发,当带齐诸救护之物,又因军中军医少,而医护物资众多,徒军医数人带物资数十,拖累矣,应派战兵两什,协为背带。

  厮杀之后,死伤有时多矣,而随行医护人手不足,不能尽皆救治,轻伤员则应送回营中再行救治。此时,自战场送伤员至军中,需担架。

  担架之用,在于稳妥舒展,稳妥则少颠簸,舒展则少牵动伤口,少颠簸则少失血,少牵动伤口则不至使伤情更重。

  一战伤数十上百,则或需数十上百担架,若只带担架数副,则远不足用。

  故,行军之时,战兵除带兵甲箭支,还应带足担架。

  按二十人一副担架,则千人应带担架五十。

  至战场,担架就地抛下,并不影响作战。”

  战地医护工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