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百三十四章 代步工具与口粮减省之关系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按义军的行军计划,从侧面绕,绕一个不大不小的迂回,趁董卓跟黄巾正面鏖战之时,绕到黄巾侧后方,偷黄巾后路。

  依照此计划,接下来南走南和。

  斥候探得,南五十里,就是南和县城,黄巾占了县城,盘踞县城为根基。

  以如此态势,可能避不可免的要攻城了。义军首脑刘关张李孟羲几人,经过慎重考虑之后,觉得不能直接去攻城。

  不是能不能攻下城池的问题,是值不得问题。

  直接去把城一围,黄巾龟缩不出,就很难打了。

  此时可不是文安县不过几千黄巾,现在是几万黄巾。

  义军就万把人,攻城不是好选择。

  最好的策略是,野战,打连续的歼灭战,逐步削弱黄巾的有生力量,度要把握好,不能一战把黄巾打的不敢出来了。

  所以,综合种种考虑,义军采取了不得已的应对,义军拔营沿大道往南走了一段,离南和十五里处,于一处合适的地形立下营寨,准备黄巾进行短时间的对峙。

  之所以是十五里处,二不是十里,或者二十里,是因为十五里处,有一处地形,利于扎下营寨,且旁边往东不远一里多地就是河。

  扎营地的选择,有没有水源很重要。

  义军有渔营,有河就更重要了。

  义军还养有鸡鸭鹅,还有少量猪羊,需要鱼杂来喂,附近有河,就更显得必要。

  主要是附近有河。

  游骑商队停了,商队的骑兵解散重回骑兵队。

  斥候散出去很多,时时盯紧黄巾动向。

  因为是要和黄巾短时间相持,固定营地的修建,变得必要。

  建固定营地,精细处在于规划,技术上则是土木作业。

  木匠们四处伐树,伐来的树暂时先用来作为扎寨的木寨墙,等若需要攻城的时候,直接拉着木头过去,到城下造攻城器械。

  固定营地的规划需要考虑到防御,考虑营中各部分的划分,还要考虑到之后不停抓俘虏时,俘虏不停增多,营地会变得拥挤,因此得留出足够的冗余。

  冗余的量,最低两万人。

  行军之时,各种工具都可能缺,锄头铁锹属于稍充沛的那些。

  黄巾流民造反,有扛锄头就造反的,没几个造反的时候拿着木工刨子造反的。

  故而,军中采买加上缴获,木工工具不算太多,但铁锹锄头之类的,多到都可以发给民夫们,来方便民夫们四处采集时提高效率。

  建造营地时,这些锄头铁锹派上了大用。

  一千多,甚至有两千人,两千把铁锹锄头围在一圈,挖的挖,刨的刨。

  建营地挖土,然后垒个半人高的墙就够了。

  半人高的墙就够人蹲下躲避箭雨了,也能有限迟缓敌军骑兵的冲击。

  如果人力再多,堆两人高的墙,也不是不行。

  土墙加树桩子加围起来的车阵,一同组成了营地。

  车阵可以慢慢往里撤,墙垒一截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