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百二十四章 道理相通的制衡法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诈败这一条神奇的计策,李孟羲学会了几分,得到了几分精义。

  这只是今日一战,发现的第一点不足。

  第二点,在战术方面,以前还在纠结,给全军士兵一人配一条绳索,到底有没必要。

  现在知道了,绳索是重要的辅助工具,可用来绑缚行囊,爬山渡水时,也是通行工具,还能用来拉倒敌军寨墙,能用来拉绊马索,能在遇到严密盾阵时,绳索绑个圈往敌军阵型中一扔,不管是套住人还是套住兵器,往外一拉,顷刻就让敌军阵型出现个破绽,特殊的装备,有时能产生常规军备所不具备的奇效,要是需要抓捕敌将时,士兵们拉绳索围捆,不一会儿就把敌将给撞翻在地。

  于今日一战,绳索的最大用处在于,抓捕溃兵之时,用绳子把俘虏绑起来,便于看押。

  军中战兵没有配绳索,而与黄巾的战事,势必少不了要抓俘虏溃兵的时候,因此,绳索必须要全军配备。

  关于如何用绳子绑人,李孟羲花不多的一点时间,想到了一套方法。

  “俘虏绑缚法,要义有二,其一,俘虏背手绑腕,如此,其难以自解;其二,一绳缚多人,此举要义在于,以多制少。若只一人,其手被缚,则看押稍松,其择机就逃,若双人同缚一绳,一人若要逃,则必说服另一人,另一人若胆小则不敢逃,则此两人,皆不能逃,必两人皆胆大方能逃,若三人共缚,必三人皆胆大方能逃……以此类推,人有勇有怯,人越多,利益纠葛越多,其成事难度越大,其成事可能越小。

  此道理,竟与早日防养鸡人偷蛋之制衡法相同,看来万般道理,殊途同归。

  故,俘虏多人缚一绳,则极大减小俘虏逃遁之可能。”

  关羽诧异了,他好奇李孟羲的脑回路,怎么绑个俘虏,都能这么多学问。

  李孟羲想问题的角度,总是奇怪而独特。

  除绳索需要下发以外,李孟羲还有别的想法。

  早些时候,李孟羲想到了绳索装备,可以作为特种军备配备于军中,如带抓钩的长钩,可以用来拽拉敌军寨墙,骑兵则可效仿游牧民族配备套绳,套绳的用处在于,打扫战场时,如果有惊散的战马,还不好抓,有套圈就好捉的多了。

  战马宝贵,一战下来,战场上惊散的无主马匹多矣,如果我军骑兵普遍配了套圈,那么每战后打扫战场时,就能多抓个几十匹战马,几十匹战马是多大财富。就算往低了算,把战马当储备粮食,多几十匹战马,能多许多肉食,说不得,关键时候,多这一点肉食,军粮就能多撑几天,成败关键或许就在此处。

  当时想起游牧民族抓马用的绳套时,李孟羲还想到一种抓羊的绊羊索,一根短绳,两边系着石头,骑着马追羊,追差不多近了,把绊羊索朝羊丢出去,只要碰到羊,绳索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