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九十六章 渔猎养军之极限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义军越发走上正轨,很多事变得井井有条。

  扎营之后,民夫们不用吩咐就散了出去,以扎营地为中心散开,满地寻找可利用的一切物资。

  蒲公英根,茅草根,车前草,荠荠菜,某些坚韧的能用来编草鞋的长草,到现在,军中早收够了一千双草鞋,不再收了,可民夫们找草编鞋的习惯已经养成了,依然在找草编鞋。

  到现在,军中万人,所有人脚上都有鞋,没一人是脚。

  此相比黄巾刚投降时,是天与地的差别。

  民夫营各项物资都缺,唯独草鞋,多有存余。

  除长草以外,柴火也是一项重要的物资。

  民夫们不需自己生火做饭,干柴对民夫们的用处是夜里能生个火堆,烤火暖和,凑着火堆睡觉也温暖一些。

  还有树枝,军中不收草鞋了,收大篓,草鞋好编,大篓难编的多。

  篓得大,但也不能太大,得能装下一床被子些许杂物,且篓子得是方的,篓子的枝茬得编在外边。

  野外唯一能找到的稳定的编篓材料只有树枝,民夫们扯来树枝,粗的不用,细的枝叶刷下来也不用,只留粗细合适的纸条用来编篓子。

  至于过粗过细的枝叶,拿绳子捆起带走。

  虽然枝叶是湿的,不是干柴,这不是问题,湿树枝背着走两天,晒也晒干了。

  甚至湿树枝还能给烤干。

  夜里,采到的湿树枝靠着篝火堆放,一夜时间,篝火的热量就把树枝给烤得干了七八成。

  就是靠着这样的方法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,民夫们从身上物资匮乏,到现在人人身上柴捆越来越大。

  民夫们四处采集之时,此时不需前后奔走联络的游骑们,则四处散开,各处盯着,以防野外有什么猛虎野兽。

  渔营又扛着渔营舟,背着鱼网,拉着车,背着篓子,跟着领路的斥候,去进行捕鱼大业了。

  渔营舟数量到了四艘。

  鱼网累积到了二十七张。

  单从渔营的人数上限来看,鱼网可能够了。

  但若是把鱼网作为半营级辅助装备来看,每一百五十人,需配鱼网一张用来山穷水尽时网鱼亦或是用来抓敌将。

 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配备鱼网,万人,需近百鱼网,二十七张网,远不够。

  渔营最高的收获记录,一夜网了小两千斤鱼。

  好运气不常有,这次遇到的,是处沼泽地,水浅不说,鱼肯定也不大。

  上次能网小两千斤鱼,那是幸运碰到了乡人挖的池塘。

  池塘水域,鱼必然比野外多。

  这是因为,一是,与长窄的小河沟相比,池塘水面宽阔,不用像河沟上捕鱼那样,每撒一网,都得往上游走好远。

  池塘里网鱼,稍微动下,就能换个新的撒网点,此是效率的不同。

  再者,池塘深浅适中,是最适合捕鱼的。

  野外,大湖水太深,鱼一惊就深潜下去了,鱼网罩不住深水,捕鱼效率有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