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四十七章 兵法之上的兵法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听李孟羲这么一说,刘备再仔细一看,一想,兵法十三纲目,不再是十三个孤零零的难记忆的词了,而是上下有关联。

  瞬间,记忆难度低了数倍。

  难怪,李孟羲能背的这么块。原来是自己不得诀窍。刘备感慨。

  一旁,手持火把给刘备照亮的关羽诧异无比的看着蹲在地上的李孟羲。

  关羽都把兵法读烂了,他实在没想到,总纲里竟还藏着玄机。

  天,人家读兵书都是研究里边的兵法,谁盯着目录研究?。

  所谓纲举目张,或许最简要的兵法要义,就藏在兵法十三篇的目录之中。

  战未起,【始计】敌我军力,【作战】备,而后【谋攻】。

  及战,大需观敌【军形】,小需观敌【兵势】,然后,可知彼之【虚实】,战起,敌我【军争】。

  胜负一战分定,而战或未止。

  乃行,天象有【九变】,【行军】需察,【地形】博杂,有【九地】需辩。

  克敌未果,可虑【火攻】,再未果,可【用间】。

  《孙子》十三篇,纲目上下惯连,是一场完整的战争的从头到尾。

  关羽细思之后,震惊莫名。

  孙子全篇六千余字可读,世人研读兵法者众矣,谁曾细究过纲目区区几十字?

  关羽顺着李孟羲打开的思路,继续往下思考,有了意外所得。

  关羽感慨,熟读兵书十数年,本以为早已把兵书翻烂,不想今日又有新得。

  纲目十三条潜藏之深意,或许可为《孙子》兵法之上的兵法。

  关羽又震惊了,不是第一次了。

  李孟羲其实没这么想,他是为了方便记忆,看纲目从上到下,语义像是有些发展和延伸的意思,然后他在尚不知兵法详细内容之时,单根据纲目的字面意思,把十三个纲目,十三个词,按语义相近的方式分了几个小块,目的同样是方便记忆。

  这就显示出了汉字的强大,孙子兵法创造了很多汉字词语,流传至两千多年后,字意还是一样,这让向前穿越了两千年的李孟羲,理解起来《孙子》十三篇的纲目一点难度没有。

  并且在李孟羲根本没有深究,且不知觉的情况下,李孟羲能凭借语感,阴差阳错的找到了词语之间的关联。

  而剩下的都是关羽的脑补。

  “玄德公,你为什么不读出来呢?”李孟羲奇怪刘备背书嘴不动光看眼睛去记忆的方法。

  “人有五官,亦有五感。记忆之时,单用一感,一倍之速,若五感齐用,五倍之速。

  背记之时,眼观,口讼,手写,三感共为,记忆飞快,不妨出声朗读试试。”

  李孟羲可太讨厌背书了,但是再讨厌,从幼儿园到初中,一直被老师们教导记忆的方法。

  感谢老师,感谢幼儿园老师,也感谢小学老师,原来任何一丁点的知识,都真的是真金白银,和无价的财富。

  就因为刘备没上过幼儿园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