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一百九十五章 战前_汉末第一兵法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敌踪已现,就在往东百三十里处,骑兵一日多就可到,而步军带着众多辎重车队,路况好可日行五十里,路况要是不好,就能走个三十里。

  若按李孟羲所想,黄巾在前,加快行军去打黄巾。

  但是,当听到关羽说重新整队,把队形凑紧一点然后放缓步子行军,这时,李孟羲就知道,自己又想错了。

  发现敌情之后,最正确的应对方法,就是把行军速度降低一点的啊。

  因为,若是同一支军队,那么自然,行军速度越慢,队列就越整齐,越有序。

  这样,万一遭遇敌军,就能快速更有序的应敌。

  有时,快那么十几秒把阵型列好,很可能就是胜负的关键。

  关羽认为李孟羲可能真的不懂兵法,但是,关羽认为李孟羲心思细腻,纵是他真的不懂兵法,亦多能于有所见解。

  故而,在这日扎营以后,关羽多派了两倍人手值守。

  然后,关羽来找李孟羲商量了。

  “羲儿,我欲于军中选锋,如何?”

  “何为选锋?是选先锋?”篝火旁正用块破瓦给弟弟烤麦花吃的李孟羲,正翻着麦花,愣了一下,脱口而出。

  李孟羲不知选锋为何意。

  关羽看了李孟羲一眼,沉吟道,“选锋一词,出自《孙子》一书,【将不能料敌,以少合众,以弱击强,兵无选锋,曰败。】

  又曰,【凡与敌战,须要选拣勇将、锐卒,使为先锋,一则壮其志,一则挫敌威。】

  选锋,指选拔精兵之法。”

  “选锋一词,《司马法》简述为,【选良次兵,益人之强】

  《吴子》一书,述为【简募良才,以备不虞】。”

  关羽引用兵法的著述,解释了何为选锋,选锋一词最早出自哪里,历代兵法家又是怎么对选锋一词做解释的。

  李孟羲听关羽引经据典的,佩服极了。

  李孟羲听明白了,这选锋法原来不是字面的意思是选先锋,而是,选兵的啊。

  说起来,关于古代选锋的标准,李孟羲多少知道一点。

  那何为好兵呢?据说,岳武穆岳爷爷说过,到阵上喉咙里有唾沫,能拿的住枪,心里不慌的就是好兵。

  李孟羲不知关羽选精兵的标准到底如何,于是顺着关羽的话往下说,“将军既用选锋法,那详则如何?”

  关羽引用了兵书作答,他手捋长须,认真讲到,“选兵之法,历来多有不同,《吴子·治兵》篇讲,【短者持矛戟,长者持弓弩,强者持旌旗,勇者持金鼓,弱者给厮养,智者为谋主】

  此为一例。

  又有,战国精兵魏武卒,其考核之法,【卒衣三属之甲,操十二石之弩,负矢五十,置戈其上,冠轴带剑,赢三日之粮,日中而趋百里。】”

  关羽说着,目露神往,“衣三重重甲,戈矢齐备,远趋百里尚能日中而至。而今我军身无甲胄累身,一日不能行四十里,差精兵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andu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